热线电话:0353-2296073
欢迎来到流动党员之家!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空中课堂

红色中国- - -永远的丰碑

来源:流动党员之家 时间:2022-02-08 作者:流动党员之家 浏览量: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的李大钊烈士陵园,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袖


蔡和森生于1895年,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和刘少奇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月28日,在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5月30日晚,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蔡和森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团结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大军,实行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在蔡和森等人领导下,“三罢”斗争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斗争高潮。

“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董必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董必武生于1886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建国伊始,他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察哈尔北部地区出现了鼠疫并迅速蔓延,董必武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医务人员开往疫区,迅速制止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蹂躏下,灾民遍地。董必武亲任中央救灾委员会主任,领导广大人民同灾荒进行英勇斗争,在国家财政困难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而且奠定了防治灾害的决心。

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1975年他在北京逝世。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会上说:“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何叔衡: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在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6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在为牺牲同志默哀的名单中念到何叔衡的名字时,大家莫不为这位在党内被尊为“五老”之一的革命长者的牺牲而深感震惊和悲痛。

何叔衡,1876年生,湖南宁乡人。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参加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营救被捕同志,组织革命者去苏区。

1931年11月,何叔衡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了中央工农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9岁。

方志敏: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播报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马本斋: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司令员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马本斋在革命斗争中深深感受到党的伟大,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1938 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长期的艰苦作战,马本斋身患重病。1944年1月,在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前,他抱病作了最后一次动员报告,叮嘱同志们:“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同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

左 权: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1905年3月15 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他参与指挥所部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 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全国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1942年5月 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叶 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1924年被派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在牢房中书写《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年50岁。

杨靖宇:抗日民族英雄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向警予: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向警予: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彭 湃: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先导者

彭湃1896年10月2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桥东社,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先导者和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

由于叛徒的出卖,彭湃于1929年8月24日被捕。在敌人的审讯中,彭湃总是给以严厉的回答:“我们共产党是代表工农人民大众的。全国的工农大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要向你们讨回血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对于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他坚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推翻反动的统治,建立全国的苏维埃政权。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人民就可以过着和苏俄一样幸福的生活。”“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1929年8月30日行刑的时间到了。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赠送给战友,并慷慨激昂地向狱中的难友和押送的士兵们作了最后的演说,与战友们齐声高唱着雄壮的《国际歌》、呼喊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蒋介石!”“中国苏维埃万岁!”“中国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以无比的英雄气概走向刑场。他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

张思德:体现党的宗旨的共产党员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战士。然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一个普通战士之所以引起领袖的如此关注,是因为在张思德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坚持这个宗旨,正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所在。

张思德,1915年生,四川省仪陇县人。出身贫苦,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深厚感情。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3次负伤。1938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工作认真负责,在带领全班完成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中,成绩优异。1942年11月部队整编,调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他愉快服从组织分配,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1944年,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9月8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邓中夏189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是我党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又是我党的一位重要理论家和学者。

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邓中夏不幸被捕,被叛徒供出了真实身份。在狱中,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的残酷摧残。监狱地下党支部通过难友对邓中夏说:“同志们很关心你,你有什么打算?”邓中夏听后激动地说:“请你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

他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讲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气节,讲工人运动。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1933年9月21日的黎明,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大声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向刑场走去。临刑前,宪兵问“你还有话吗?”邓中夏回答:“对你们当兵的人,我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半夜三更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兵谋福利的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敌人害怕邓中夏同志进行革命宣传,命令立即开枪,就这样,在雨花台下,邓中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


分享到:

晋ICP备20003959号 地址:阳泉市李荫路50号 EMAIL:a2296072@163.com

版权所有:阳泉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